产品分类:
地址: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夏各庄北街68号
电话:010-89988810
手机:13523537500
400电话:400-189-1191
微信号:13523537500
网址:http://www.bjndtfy.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化肥零增长”高压下,新型肥料迅速崛起,未来5年内,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这个奇迹的背后,化肥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化肥的过量施用,给耕地质量和土壤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此,2015年农业部制订《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在市场和政策双重因素制约下,传统的肥料市场进入瓶颈期。不过,近年来,由于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企业的助推,兴起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缓控释肥在市场上逐渐火爆起来。于是,很多肥企开始涉足该领域,一时间“缓释肥”、“控释肥”、“控失肥”等名称层出不穷。

 

可能很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缓释肥、控释肥、缓控释肥

 

缓控释肥料,顾名思义,是一种长效肥料。它是指肥料养分释放速率缓慢,释放期较长,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都可以满足作物生长需的肥料。

 

而缓释肥和控释肥都具又比普通复合肥更长效的特征,因此,缓释肥、控释肥都可归入缓释肥料的范畴。

缓释肥的养分释放不能很好地控制,受土壤pH值、微生物活动、土壤水分、灌溉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而控释肥养分释放的规律和作物生长季节基本同步,而且控释肥在释放养分时受的因素较少。在有少量水分的情况下,只受肥料自身膜微孔的大小、数量及环境温度的影响。

 

可以说,控释肥是缓释肥更高级的形态,这也就是近年来市场上逐渐放弃炒作缓释肥而热衷炒作控释肥的原因。

 

当然了,市场上不乏有真正的缓控释肥。但是,许多热衷于概念炒作的企业,竟然拿普通的复合肥进行包装粉饰后,来冒充缓控释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终端农资店里看到各种各样缓控释肥,但农户对其忠诚度却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好奇的是,控释肥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让这么多企业把它当成手心宝?在应用中又该如何取舍呢?

首先,欢迎控释肥和复合肥的闪亮登场:

复合肥:传统肥料、平民肥料、应用普遍、家喻户晓、成熟稳定;

控释肥:新型肥料、贵zu肥料、潮气蓬勃、渐被熟知、发展迅猛;

 

控释肥养分释放的规律和作物生长季节基本同步,在释放养分时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少,而且控释形态也有很多种,包膜是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一种。不仅复合肥可以通过包膜控释,一些单一肥料也可以通过包膜实现缓慢释放。

 

市场上有些控释肥产品过度宣传包膜中肥料颗粒的优越性,当然好的肥芯是支撑控释肥的基础,但控释肥的产品价值在于包膜中的养分如何释放出来,而决定养分释放的技术条件包括包膜材料、生产工艺等才是控释肥的灵魂。

 

而当下缓控释肥两个问题是:

1. 真假难辨

2. 价格死贵

 

首先,如何辨别真假李鬼?


由于目前国内的缓控释肥料行业发展过热,市场上产品种类奇多,假冒伪劣产品横行。控释肥炒作概念常见的有两种手段:


其一,对肥料颗粒染色,连包膜都没有。

这种劣质产品有生存的土壤,主要在于目前控释肥行业,普遍存在包膜染色之风。


其二,控释成分和未控释的成分掺混。

由于掺混肥有几种不同成分的颗粒组成,加上控释肥前期养分释放缓慢,而作物在前期需要养分,就有企业把一些控释成分和未控释的成分一起掺混,做成控释掺混肥料。更有甚者,直接用未控释的成分掺混,并宣称添加了控释成分。


缓控释肥产品真伪难辨,归根结底是因为许多企业的缓控释工艺还不成熟。

 

其次,真金不怕火炼


提到控释肥,价格是绕不过去的坎。不可否认,市场上控释肥价格的确比一般的肥料贵一些。


随着目前国内农业的快速发展,种植过程中人工成本已经超越生产资料的投入成本。再加上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控释肥对环境土壤的压力要远远小于普通复合肥。


综合来看,控释肥还是值得的。

 

缓控释肥终究是特种肥料,中国缓控释肥农业施用量占复混肥施用量的5%左右,是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推广缓控释肥?是不是对所有的作物都适用?


现阶段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缓控释肥这个“小产品”在国外市场主要是在花卉、高尔夫草坪等经济作物领域推广,品质好,有科技含量的品牌已经竖立起来了好多个。而在国内却面临困境,虽然缓控释肥产品在大田作物的使用上也比较多,但是价格高的控释肥产品注定不会被大田作物青睐。

 

那么,作为生产企业,如何增加缓控肥这个“小产品”在化肥这个大产业中的分量呢?

 

缓控释肥要做大,首先,要摒弃概念炒作的畸形发展,要踏踏实实的提升缓控释技术及生产工艺。其次,产品价格也要接地气,把“贵zu肥料”转变成高性价比产品,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用得起,才能更广泛使用。你觉得呢?(文章来源:网络)

分享到:
点击次数:594  更新时间:2018-12-06  【打印此页】  【关闭